为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佳?经济下行的对策

金建方 原创 | 2022-03-01 18:34 | 收藏 | 投票 编辑推荐

 

  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这项政策,于2015年11月提出,并于20163月,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內容包括: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又称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以及降低赋税,关闭煤炭、钢铁、水泥等产能过剩工厂,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和补贴。

  先简要地表述一下概念。供给侧主要是指:生产要素的组合,以及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商品服务供应流程。而需求侧主要是指:以收入和储蓄为主而构成的购买力,以及以投资、消费、出口为主,而构成的需要(Need)。购买力和需要结合一起,即有支付能力的需要,则被称之为需求(Demand)

  供给侧的活动满足了需求侧的需要。而需求侧的需要和支付过程,又制约并引导了供给侧的活动。供给侧活动和需求侧活动密不可分,共同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完整流程。所谓“供给侧结构”,实际上是这个整体流程中,一个阶段性的断面呈现,是一个动态现象,其本身并不直接具有所谓的优劣性质,只存在是否能够适应系统流程,满足需求的问题。

  所以,供给侧结构性问题,仅仅是阶段性的病症呈现,并不是病因。如果不系统性地施策,而仅用行政手段去调整供给侧结构,强制性地“关,停,并,转”。那么,最终效果一定不佳。

  我们已经看到:近些年,产业结构不仅没有优化,经济发展反而停滞了。经济增速不断下滑。从2015年的7%,下滑至2019年的5.9%。疫情后的两年,2020年和2021年,平均年增速则下降至5.2%以下。而去年第四季度的年同比增速,又下降至4%。随之而来的是:目前地方财政非常困难,各种债务危机持续爆发。今年,各地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需求侧的投资办法,准备大规模地上马基建项目。

  下面,我们回顾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,对照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,然后再提出应对当前经济局势的建议。

  1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和路径 改革的初衷是想解决产业结构问题。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,而高附加值产业、绿色低碳产业、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。总体上讲,是中低端产品过剩,高端产品供给不足。从当时的情况看,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。

  那时,还有人把“区域结构”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之一。其中主要指区域人口分布结构,例如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等等。事实上,这根本不是供给侧的问题,而是需求侧的问题。

 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上,主要是由政府官员和学者们预设方案,确定任务,然后采用行政干预手段,通过政治运动方式,实施“关、停、并、转、升”,以及“调整,整顿,提高”等措施,来具体实施。

  2017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去产能行动。政府首先制定压缩过剩产能指标,例如多少万吨的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的制造产能,再把这些 “硬指标” 分解到各个部门、地区和企业,然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,强制性地解决。民营企业是被整顿的主要对象。河北省和江苏省的一些民营炼钢厂,各地的水泥厂或造船厂,被强行关闭。此举曾经被人讥讽为, “把别人的牛奶倒进海里,让自己的牛奶卖个好价钱” 。随后,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,临时性地普遍增加,但下游厂商利润却被大幅削薄,甚至亏损。许多下游企业,却因此而纷纷倒闭。

  在此前后,各地还掀起环保风暴,无论好坏企业,特别是小微企业,被一刀切式的关闭了,致使建材、印刷等各种工业和生活用品价格急升。其中京津冀地区尤甚。此外,各地发生蔬菜大棚和饲养场地被捣毁关闭,导致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各类食品价格大幅地攀升。还有驱逐低端人口,等等。

  这期间,旧有的供给与需求稳态被打破,新的对应体系难以建立。国民经济遭到损失,消费者承受痛苦。

  2021年,中央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,态度鲜明,立意新颖,这本来是一个好事。但非常可惜,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政府官员习惯于旧有的思维。把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,转换成单一发力的 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 。注意:不是在需求侧发力,而是在供给侧发力,且特别依赖于行政手段。此期间,地方官员一哄而上,一刀切式地打压企业,包括停电,停气等等。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,经济下滑速度非常快。

  还有,2021年发生的关停校外辅导,惩罚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平台等等行动,基本上采用政治运动方式。强调"有为政府",钟情于行政手段。且执行过程粗糙,态度粗暴。

  这里需要说明,对行政队伍而言,有一个利益导向的问题。凡在基层工作过,或者搞过经营的人,都会有所体会。地方官员敲打企业来,往往是轻车熟路,得心应手;而服务企业,改善经营环境,则是难上加难。因为,谁也不愿意自身的权力与尊严被剥夺,还要笑脸相迎,去服务他人。所以,政府采取行政手段,动用行政力量时,须慎之又慎。否则,很容易矫枉过正,覆水难收。

  我们认为,政府推进生态建设,环境保护,取缔非法经营,反垄断行动,都是必要的。它应该成为改善经营环境,完善经济运行,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常态机制。但是,在路径选择上,政府应该注重健全法律制度,规范执法行为,杜绝行政干扰,尽量通过税收、财政开支、货币和金融等经济手段,让市场自发地去调整产业结构,真正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,完整的要素组合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。

  2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理论研判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?应该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密切相关。林毅夫教授于2012年出版《新结构经济学》,并于2015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。直观来看,该学说推广时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出台时间,二者非常吻合。

  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和鸟笼经济模式,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产物。可以用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,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现象。但是,不能把它奉为圭臬,用来指导经济活动。

  结构经济学是用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、研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。结构经济学分为旧结构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。旧结构经济学运用静态的、纯客体的三维结构方法分析经济、研究经济发展。新结构经济学运用动态的,主客体对称、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的五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,研究经济发展。

 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: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就是在政府主导下,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,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。而这种理论性建议,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吗?

 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创新,快速发展的时代,政府官员们无法预期并计算出大规模创新与发展的结果,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后,对其他行业的渗透和拓展情况。因此,仅凭一些体制内的学者和官员们的推论与想像,又怎样能够有效地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呢?

 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,诸如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。以及华为等等。哪一家是靠政府规划出来的?哪一家又是在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,发展起来的?相反,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在国外的风险投资支持下,或者是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拼搏,快速发展起来。这之后,它们又带动了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。对这种全新的经济结构,政府官员和学者们能够预先构想出来吗?

  新结构经济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问题。任何一种经济结构的调整,首先都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。企业只有把货卖出去,获得货币收入,才能够生存。而组成企业的各生产要素,只有获得货币收入,才能够持续活动。行业的发展,也需要获得货币的收入。脱离了需求侧的协调,单纯地搞供给侧的改革,能够成功吗?

  国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体,也是一个生物体。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,而逐渐地演化,尽可能地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。市场上的企业如此,行业如此,整个供应侧的变化也应该如此。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演进过程,是市场自发的调整过程; 而不是政府官员,凭借其主观意志,进行指挥和调度的过程。

  市场经济的循环,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,由产业链的下游向上游不停地传递,以及向周边各产业链的辐射,从而影响各生产要素的组合与形成。这是一个周而复始,不断变化,不断迭代的生物性与生态性的运动。

  经济结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。它是自然演化,自然迭代,不断渗透的发展结果;是市场配置资源时的一种动态呈现。不能人为地把这个完整的自然系统流程,机械性地去截断,像工程师设计机械一样,去搞什么"结构调整"。

  实践已经证明,一旦动用行政手段,强制性地把某一环节的“过剩产能”调整到预想的状态,导致了该类产品价格上升,下游厂商则立刻遭殃,消费者随之遭殃。而且,还会引发供应链整体性紊乱,出现滞涨局面。

  生物生态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。而机械物理运动,则是一个简单系统。不能把简单系统运行原理,运用到复杂系统中去。如果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,非要用物理性的外力,去干预经济运行,干预这种生物生态性的复杂系统,一定会造成揠苗助长的后果;或者是削足适履的后果。它会让秧苗枯萎,让女人的天足变成小脚,让生意盎然的市场经济黯然失色。

  中国从2016年至今,六年来的实践,已经充分证明了:那种经过所谓的理论抽象,预设各种前提式的“最优经济结构”,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;政府运用行政手段,从局部入手,强行调整产业结构,只会把经济搞死。

  所以,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的规律,回归本届政府一贯主张的,“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作用”的这一政策导向。

  从实践角度观察,新结构经济学更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国企改革,职工大量下岗时代的错位产物。不过,那时整顿的对象主要是国企;现在整顿的对象主要是民企;而下岗的职工,则主要是民工和城市居民。

  一言以蔽之,新结构经济学,实质上是“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” 政策的一种学术翻版。它强调“有为政府“,钟情于行政手段,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。

  3,生态经济理论的有关主张 生态经济学认为,国民经济的供给活动起始于要素组合。它们分别是:劳动力、土地(资源)、资本、技术、管理、信息(数据)和环境,共七种要素。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,决定了每一企业的具体形态,以及每一行业的具体形态。而要素组合后的各种不同产出,则形成了国民经济的供给流程。

 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,国民经济流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。

  要素形成 要素组合→供给产出→消费需求 其流转方向与物质资料的流转方向是一致的。流转环节比较少。

 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,劳动性质发生根本变化。人们劳动的付出,不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,而是为了满足他人和市场的需要。而且,只有在劳动产品或服务售出,获取支付的情况下,其社会化的劳动才具有实际意义。因为货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转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。所以,当代的商品经济运行,与物质资料的移动过程,呈现出反向制约和推动的状况。

 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: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,商品交换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。工厂不是预先制造产品,保有一定库存,这之后,再去设法推广销售出去。而是先有了订单,再行安排生产,并且还要把订单继续分解,向供应链上游传递。因此,企业的业务流程方向发生改变,与市场货币流转方向,基本上保持一致。进入本世纪初叶后,新型商品经济越发成熟。此时,我们可以把国民经济可划分出六个阶段。并且,其作用方向出现了反向制约,以及梯次推动的状态。图示如下:

  消费需求→市场交换→供给产出→要素组合→要素分配→要素形成→消费需求 从交换货币流通和业务流程的走向看,则是:消费需求,决定市场交换;市场交换,决定生产供给;生产供给,决定要素组合;要素组合,决定要素分配;要素分配,决定要素的形成过程;而要素的形成过程,又影响了市场需求。这是一个周而往复的货币循环过程。初始点和终点均在市场需求。因为市场需求包括购买力,而购买力又包含了货币的收入、储蓄和理财。

  按照以上的流程阶段划分,生态经济学认为,政府应该本着以下原理,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:

  第一、政府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职责之一,则是通过交换货币的传递,来保障经济循环的通畅;通过赢利货币的调节管理,来维护总体经济运行的协调与平衡。因为货币政策比较复杂,此处便不再展开说明。

  第二、在当代商品经济循环流转的六个阶段,即全过程中,政府应主要通过各种货币政策、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,分别调控经济运行。例如,在要素分配阶段,运用所得税和资源税等,来发挥作用;在要素组合阶段和产出供给阶段,运用增值税来发挥作用;在市场交换阶段,通过销售税来发挥作用;在消费需求阶段,运用奢侈税和房地产税来发挥作用;在要素形成阶段,通过抵免所得税来发挥作用,等等。

  第三、此外,政府也需要用财政开支政策,在要素形成和消费需求这两个阶段,发挥积极作用。例如,在要素形成阶段,政府出资直接开发土地、植被和地下资源;提供各种国家培训和就业支持,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水平;通过良性互动,支持优秀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形成与发展;国家提供各种基金,奖励或支持技术研发,出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;国家直接从事信息采集、传递和数据处理,开发、积累和传播信息;国有资本投资于各种基础设施项目,以及各类新兴项目;从事环境保护,生态建设事业,等等。

  第四、生态经济学还认为,在要素组合、供给产出和市场交换这三个阶段,政府应该本着“无所为而为”的信念,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。政府要用自由交流,自由创造的方式,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运行规律,应势利导;不要强不能以为能,不要去刻意作为;要注重服务,疏通经济运行通道,协调各方面的平衡关系。

  第五、当然,在金融体制方面,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,畅通金融流转通道,平衡各方面的关系。

  第六、同时,政府还应该为生产要素的组合,为经济的运行的通畅,提供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平台; 为新技术的产生,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; 为要素的有效组合提供便利,减少社会政治的干扰。使局部运行,及其特定环节的“结构”形态,与系统运行和整体运行相适应,相匹配。

  这样,一个适合于生态环保,适合于技术创新发展的供给链体系,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,并自我调整与演化,用不着政府再去刻意地搞"供给侧结构性改革"了。

  4,应对当前局势的建议

  今年,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。去年第四季度,经济同比增速已经下滑至4%。且房地产公司债务不断暴雷。各地财政非常困难。今年上半年,经济仍会处于低迷状态。亟须拿出对策。

 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以及各地政府两会决议情况来看,目前的主要对策则是上马基建项目。为了避免重蹈“四万亿”的覆辙,建议如下:

  第一、全面启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。需求侧涵盖“购买力”和“消费需要”两大领域。在消费需要领域中,又有个人家庭消费、公益性消费(学校、公园和文化设施等)、功利性消费(机场、港口、铁路、高速、电力设施和公共交通等)、出口性消费,以及生态环境消费(生态需求),这五大类消费需要或需求。其中,生态需求占比过低,发展空间巨大,潜力无穷。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具有引导作用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,相对地较为稳定,适合于全面规划。国土资源是可以规划的,人口的增长是可以规划的,环境与植被是可以规划的,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与数量是可以规划的。我们应该抓住市场资源,这个市场经济循环的起点,改革与调整市场需求资源,注重在需求端发力,便会产生良好的效果。

  第二、以“双碳”为目标,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。应该认识到,防污,减排,扩绿,节能,以及循环经济等,本质上是生态需求,是公众的需要,是市场机遇,也是发展的前景和企业利润之所在。政府应该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,组织动员全体人民,包括各级政府、社团组织、企业、城镇居民、农村居民等等,群策群力,自选项目,科学地从事生态环境建设事业。政府应提出各种优惠政策,让参与者、付出者、贡献者、资助者,获得应有的回报。同时,还要设立各种专业咨询、策划、协调、评价、验收以及支付机构,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有序进行。

  第三、设立各种生态、环保、绿色基金,以及人口健康基金,与碳交易市场并行,共同发力,支持社会经济发展。在设立基金方面,应该由政府主导,社会全面参与,同时可开放国际渠道,力争百花齐放。这些基金不仅可用来奖励,资助,投资具体的项目,而且,还应该用来去支付项目成果。使得有成就的生态环保项目,能够获得持续的回报。并且,还可以使一些成功项目,在持续收益的基础上,通过证券市场的运作,获取更大的收益或回报,反馈项目参与者、贡献者和相关联的人民群众。

  当然,有关需求侧结构性改革,还有更好的方案。因本文篇幅有限,此处便不再说明。谢谢阅读!

个人简介
金建方,现任加拿大AltaNatural公司首席执行官、世界生态社会科学协会会长,兼任上海超序系统研究所研究员。他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,毕业后在国务院机关任职,1985年赴美国留学。他长期从事工商业实践活动,直接观察当代社…
每日关注 更多
金建方 的日志归档
赞助商广告
国产粉嫩高中无套进入,麻豆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,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,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